首页 > 实践园地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 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心圆·青籽说”理论宣讲团赴景迈山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7月11日至14日,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心圆·青籽说”理论宣讲团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调研普洱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芒景村、景迈村等地,通过理论宣讲、产业调研、社会服务等形式,探寻民族团结故事,解码景迈山生态智慧,见证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焕发的蓬勃生机。

IMG_2850

理论宣讲进村寨,民族团结入童心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其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片沃土滋养着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他们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在千年茶树环绕中续写着“茶林共生、民族共荣”的和谐篇章,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IMG_2392

实践团走入芒景和景迈村,将理论课堂搬到基层一线。在无法投影和采用PPT宣讲等教学条件限制情况下,成员们创新形式,化身故事讲述者,为高年级学生生动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回溯历史盟约;为低年级学生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通过画笔描绘心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和“景迈村的家园”的美好图景,并辅以互动问答、颁奖鼓励和作业辅导,将“团结”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此次在芒景村的宣讲,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把理论变成孩子们听得懂的故事、画得出的画面,团结的种子便会自然扎根。

IMG_2596

ac3fb33cb4a4a5b0df7c08b8f3bf926

IMG_3491

产业调研察实情,团结富民探路径

景迈山是一座承载着多民族共生智慧的秘境,傣、布朗等各族群众在此世代聚居,从古老的村寨布局到共同守护的自然生态,从节庆习俗的交融到生产生活的协作,处处彰显着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

实践团深入调研普洱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民族团结+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并参访景迈村创业孵化街。在普洱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讲解员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回溯企业从建立采茶标准、打造生态茶园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荣誉的发展历程,近距离参观筛茶过程,了解到其通过覆盖三大茶区原料,与100家合作社合作,带动约4.5万茶农增收致富。

      随后,实践团来到景迈村创业孵化街,通过与茶商们进行交谈,了解到他们主要通过合租摊位、合作社经营等线下方式拓展销路,很少进行直播等线上销售。于是团队成员教授茶商茶农直播技能、开展助旅直播推广,并深入茶园开展助农采摘实践活动,全方位助力茶产业发展。

IMG_2372

IMG_2352

微信图片_20250716191323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读懂:“民族团结+产业富民”是多民族共奋斗、茶农稳增收的密码。从助农采摘到直播助农,实践团触摸到了团结暖意,见证了民族兴产业兴的力量。

文化寻根悟初心,实践调研助振兴

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载体,景迈山完整保存着布朗族“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千年智慧。当地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通过建立非遗动态保护体系,将传统制茶技艺、民族节庆等文化瑰宝纳入系统保护框架,探索出“活态传承+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

IMG_2475

7574746e08e0a374c17438eba6cccde

实践团先后走访了芒景村与景迈村,满怀期待地开启基层调研与文化探访之旅。在芒景村,实践团走进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老师精心打造的布朗文化园,怀着崇敬之心向他详细了解了景迈山申遗成功的历程、“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及教育现状等。听着苏国文老师的讲述,团队成员内心深受触动,对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刻的感知。接着,实践团探访芒景村村干部三达、南海剑和景迈村景迈小学校长岩温保、返乡创业青年魏启芳,在与他们交流中,团队成员对景迈山经济产业发展脉络及乡村振兴实效的认识愈发清晰,同时也触摸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生态溯源明敬畏,宣讲实践传薪火

景迈山是一座沉淀着千年生态智慧与民族和谐密码的宝山,无不印证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内涵。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大平掌古茶林、翁基古寨、蜂王树所在地,实地领略生态奇观与民族智慧交融的独特韵味。实践团在大平掌古茶林,翁基古寨、蜂王树看到了“茶在林中、村在茶中、人茶共生”的景象,真切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接着,实践团随即在此录制团课宣讲视频,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智慧,号召大家延续这份千年的生态智慧。

IMG_2812

从古茶林到古寨,实践团用镜头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场生态溯源之旅,不仅是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致敬,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当团课视频的镜头缓缓推远,景迈山千年生态智慧正通过青年宣讲者的传播,化作守护绿水青山的青春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16200037

在景迈山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心圆・青籽说”理论宣讲团深入学习感悟了这里的民族团结与生态智慧,以实际行动将青春汗水融入乡村振兴。这些经历深深触动了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更加坚定了大家为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共筑万物和谐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团队成员心得体会

作为指导教师,我无比珍视这段与学生们共同经历的成长旅程。活动中,大家收获了诸多新体验。队员们齐心协力洗菜做饭,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香甜;在没有投影设备的村里,我们为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的理论知识;一群从未摘过茶的队员,走进茶园助农采摘;我们还访谈了苏国文老师、村干部,与游客交流,一同探寻景迈山的文化根脉与生态智慧。

这段行程,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理想真切落地。而一路的陪伴,也滋养了我的教育初心。这滚烫的同行记忆,定会化作师生逐梦路上不灭的光,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指导老师 刀萍

初登景迈山就被路边的村民捧出热茶招待,向我们讲述着山里的故事,在交谈中,我常常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苏国文老师的讲述是令我最难忘的,虽然这位老人年事已高,但在谈及申遗历程时眼中却跃动着不同的光芒,他让我们知道这片茶林是他们一代代人用坚守给捂热的。穿行于各个不同的古寨,了解着不同古寨的人文风俗,让我知道多元文化是可以共生的。在景迈山,即使是不同的民族,他们彼此间也会互帮互助,这不正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映照。当在教这里的孩子们民族团结的知识时,他们满脸洋溢着笑容,映照着这片土地最本真的温暖。此行,我懂得景迈山的珍贵从不在于遗产二字,而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以后能用更多的镜头记录一下这精彩的景迈山。

——团队成员 王同欢

四天景迈山之行,茶香里满是触动。澜沧古茶厂里,茶叶流转着祖辈的坚守;82岁的苏国文老师聊国家大事时眼里有光,他的话让我们受益匪浅。在给布朗族、傣族的孩子们讲民族团结时,他们亮晶晶的眼睛和画纸上手拉手的小人儿,让“同心”有了形状。原来最好的宣讲,不是我们讲了什么,而是这片土地教会我们——团结,就是把日子过成回甘的茶。

 ——团队成员 王肸

这次景迈山“三下乡”活动,是一堂浸润茶香与温度的成长课。踏入澜沧古茶公司,见证了传统制茶与现代产业的共振,懂得了茶叶里的文化根脉;头戴斗笠采茶,指尖抚过茶芽,才知“一芽一叶”凝结的辛劳。听苏国文老师讲古茶林守护,皱纹里藏着民族传承的执念;与南海剑书记聊乡村振兴,话语间是基层干部扎根乡土的担当。给各族孩子辅导时,他们求知的目光如星,写下的祝福卡片“祝哥哥姐姐开心”,藏着最纯粹的温暖。这趟旅程让我悟到:传承是傣、布朗族世代共护古茶林的默契,希望是各族孩童笔端跃动的光亮。我们以青春叩击景迈山的土地,在连接古茶林的过去与振兴未来时,更触碰到民族团结的温热脉络,在守护传承、陪伴成长的共振中,共酿出最醇厚的振兴茶香,也读懂了“各民族像茶芽抱成一丛”的团结力量。

 ——团队成员 范心龄

有幸参与此次“三下乡”活动,来到美丽的景迈山。传统建筑、石子路、月光云海等令人震撼,更遇到了寨子小朋友们、民宿老板一家、傣族采茶阿姨、游客、创业者,还有中文流利的法国友人等等。最荣幸的是采访到布朗族王子——苏国文老师,亲听其言,受益匪浅。与景迈山相识的这些日子,我认为它不仅仅是文化传承、人与自然共生、民族团结之地,更是这个快时代下人们心灵的慰藉之所。

 ——团队成员 李双双

踏足景迈山这片“人依茶林生,茶承人情长”的多民族家园,我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氛围。孩子们那句“老师,我们下次还会见面吗?”的依恋,是此行最温暖的收获。助农采茶、助旅直播的点滴汗水,让我们更贴近这片土地。这趟“三下乡”实践之旅的每一刻,都无比珍贵。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带着这份感动,运用所学,为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 刘凤针

文/李梓瑜、付开苗、刘凤针  24级思政1班(本)

图/王同欢、屈永兴 23级数媒班(本)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