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1987年7月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2006年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2012年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马克思主义学院分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思茅区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学院党支部被评为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选树为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把办好思政课作为立院之本和第一要务,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学院现有6个思政课教研室和1个专业教研室,2支校级一流教学团队,6门校级一流课程,建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0个,建成VR虚拟仿真思政课实验实训室1个,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与普洱市委宣传部共建马院,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思政课教师46人,其中专职39人,兼职7人,教授3人,副教授9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5人,云南省思政课骨干教师1人。多名教师获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多名教师获批省级科研立项。聘请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为学院名誉院长,建成拥有一线教师、行业专家69人的校外实践教学导师库,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院依托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思政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以“大思政”为育人理念,以“红色血脉”为育人载体,挖掘本土资源,提炼红色元素,持续推进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形成多方合力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学院获批校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项,1名教师获“赣粤桂琼滇”五省区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三等奖,多名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2024年以来,学生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20项、校级300余项。多名学生考取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