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普洱学院第三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决赛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滇西南实验实训楼812室)圆满落幕。本次竞赛以“锤炼教学技能,厚植思政情怀”为目标,12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同台竞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为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注入实践动能。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丽亚、毛毛等5位教师担任评委。

此次竞赛既是落实《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具体举措,也是为“高教社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十三届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储备优秀选手的重要环节。竞赛严格对标师范生核心素养要求,设置“教学设计(20分)、现场说课(3分)、模拟上课(40分)、即席问答(10分)”四大环节,全面考察选手的教材把握能力、课堂设计智慧与教育应变素养。
赛场上,选手们紧扣2022版新课标教材,从“大思政课”视角设计教学方案:有的以红色故事串联课堂,厚植家国情怀;有的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情境,激发思辨活力。模拟上课环节,手写板书工整美观,教学语言生动规范,充分展现了“准思政教师”的专业底色与育人热情。


“说课要扎根学情,模拟上课需突出学生主体,即席问答考验教育理论功底。”赛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丽亚在点评中既肯定了选手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思政”的备赛态度,也从“教学逻辑优化”“教育理论融合”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为青年学子指明了教学能力提升的方向。
经综合评审,杨柔、杞佳惠获一等奖,樊凤翔等5人获二等奖,胡忠艳等5人获三等奖。颁奖仪式上,获奖选手表示:“竞赛不仅是技能的检验,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使命。未来将以更扎实的功底,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此次竞赛既是一场教学技能的“练兵场”,更是一次思政教育理念的“碰撞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为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蓄势赋能。

文/王洪刚
图/杨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