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 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媒兴乡·白叶寻迹团开展“非遗研学 点燃文化薪火”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7月12日至14日,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媒兴乡·白叶寻迹团深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聚焦陀螺竞技、大白茶工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通过走访传承基地、体验非遗工坊、对话传承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景谷经济发展及促进民族交流、交往、融合进程中的现代化途径,为民族文化的青春传承注入新动能。

7月12日,青媒兴乡·白叶寻迹团队走进陀螺赛场,与当地陀螺爱好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在陀螺爱好者的分享下,深入了解了陀螺运动的竞赛规则、历史沿革及其兴盛之道,深切感受到了景谷县民众对陀螺运动的热忱与喜爱。团队既体验到了“旋转”与“击打”的魅力,又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蓬勃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715163450

微信图片_20250715163456

微信图片_20250715163501

微信图片_20250715174627

7月13日,青媒兴乡·白叶寻迹团踏入了景谷县民乐镇新街芒果山的秧塔白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团队深入参观了工坊内大白茶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并亲自体验了大白茶非遗手工制作的独特工艺。在景谷秧塔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大昌的细致讲解下,团队全面了解了从培育种植到加工、销售、衍生品开发,以及茶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深刻理解了大白茶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

微信图片_20250715174523

7月14日,青媒兴乡·白叶寻迹团踏入了景谷非遗会客厅,这是一处融合了民族文化精粹、非遗展览展示、研学实践及传承活动的创新型文化场所。象脚鼓、陀螺、傣锦、三弦、芦笙、竹编、金水漏印……从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到古老的传统技艺,在县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负责人李凡的讲解下,大家深入了解了景谷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通过实地参观与互动交流,深刻体会到这些非遗项目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智慧和精神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715174603

微信图片_20250715174616

微信图片_20250715174619

E405DD268F54317325CDB18091E36603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收获颇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延续,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穿越时空,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通过亲临非遗文化发源地,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及非遗文化,同时激发出对地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团队将继续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文 /陶天鸿 23级思政2班(本)

图 /曾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蔡永冬 23级思政1班(本)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