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 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茶盐“声”迹·“三交”薪传团开展“追忆盐茶旧事,探古今传承之火”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7月11日至12日,沿着千年茶盐古道的遗迹,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茶盐“声”迹·“三交”薪传团赴景谷县凤山镇抱母村和威远镇香盐村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寻找关于茶盐古道的路线痕迹,了解历史上“茶盐古道”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影响,解锁古村“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的繁华过往,在茶盐古道遗迹中读懂“盐与文明”的共生密码,感悟多元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

5d84188088229b23162c0f81bba1dd41

7月11日,团队来到抱母村,抱母村坐落于“四山夹一河”的独特地貌,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茶盐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这里的核心资源当属百年盐井——从清代的头井、二井、三井、四井到尾井,虽历经洪水侵袭仅剩五口,却见证了“滇南盐仓”的繁华。团队先是走访了亲历茶马贸易的叶明灿老人,探寻了“抱母井”的古今盐史以及“茶盐古道” 路线的形成和发展。随后在叶明灿指引下,实践团探访段家大院遗址,斑驳墙体上精美雕花犹存,这里曾是当地盐业 “指挥中心”。清代至民国年间,从大理迁来的段氏家族承包盐井,以先进理念推动盐业贸易,使抱母成为连接滇西、藏区与东南亚的重要枢纽。“鼎盛时年产盐2万多石,纳税1700多万两,威远厅曾迁于此106年。” 叶明灿介绍,可想当年 “万家灯火,马帮络绎” 盛景——1000多户人家沿河而居,汉、傣、回等多民族聚居,茶、盐、药材经马帮外运,“小云南” 美誉由此而来。

222

11111

7月12日,团队来到了景谷县威远镇香盐村,香盐村是茶盐古道重要节点,因优质 “香盐” 得名,历史上是汉、傣、佤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枢纽。昔日 “盐市街” 因盐贸易繁华,见证各民族共商共享盛况;如今仍存赶早街习俗,保留香盐古法手工制盐技艺体验馆、空置老制盐厂等,延续着民族交融的历史记忆。伫立在 “茶盐古道” 石碑前,仿佛能听见昔日马帮铜铃与各族商贩的吆喝交织成的热闹乐章。沿街的香盐售卖点与赶早街的习俗,各族村民在摊位前亲切交谈、互通有无,生动诠释了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的深刻内涵。

DSC06783

团队来到盐古法手工制盐技艺体验馆,采访了71岁的裴启科老人,老人给团队讲述了香盐村的兴衰史。作为盐厂的老会计、老厂长,他见证了香盐井的变迁,当谈及香盐的独特魅力时,老人眼中泛起光彩:“咱这盐又白又香又甜,傣族叫‘猛卧井’,佤族称‘李匪锅盐’,外地商人都抢着来换,最远卖到老挝、缅甸呢!”走进空置的老制盐厂,袋装香盐依旧洁白晶莹,“百年猛卧香盐井,无量宝地出好盐” 的标语格外醒目。

微信图片_20250715174737

111111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实地触摸到茶盐古道上多民族 “因盐而聚、因商而融” 的历史,更深刻理解了 “盐为媒” 背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轨迹。这让团队成员清晰地认识到,保护这些承载着 “三交” 记忆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底气,让民族团结的基因在新时代继续生根发芽。

团队成员心得体会

和慧莹:漫步在景谷抱母村与香盐村的街巷间,茶盐古道的历史气息仿佛顺着脚下的青石板蔓延开来。在抱母村,听村里的老人讲述当年马帮驮着茶叶与盐巴穿梭山间的故事。沉甸甸的茶包与盐袋压弯了马脊,却踏出了一条连接内外的商贸生命线。而在香盐村的古盐井遗址旁,斑驳的盐灶与沉淀池虽已不再冒烟,却仍能想见当年 “以盐易茶” 的热闹场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茶盐古道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马帮铜铃里藏着 “共商交易、共建商道、共享红利” 的智慧。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读懂古道沧桑,更要让这份 “盐茶为媒、民族共生” 的遗产苏醒,让先辈们的包容与协作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王尔凤: 踏上抱母村与香盐村的土地,茶盐古道的历史肌理在脚下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盐与茶的交汇之地,更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活态见证。在抱母村,叶明灿老人讲述的段家管理盐井的故事令人动容 ,各族商人在此以盐易茶,让 “小云南” 的名号响彻四方;香盐村的裴启科老人则细数着盐市街的繁华,傣族称 “猛卧井”、佤族叫 “李匪锅盐” 的多元称谓,恰是民族交融的生动注脚。这条古道上,马帮的铜铃不仅驮来了物资,更串起了汉、傣、回、佤等民族的情谊。作为思政专业学子,我深刻认识到,茶盐古道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商贸,更在于各民族 “共商、共建、共享” 的智慧,这份遗产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的教材。

文/王尔凤 23级思政2班(本)、和慧莹 23级思政1班(本)

图/曾杨、蔡永冬 23级思政1班(本)、陶天鸿 23级思政2班(本)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萍

友情链接